ROG STRIX Z370-E.png

2017 的上半場由 AMD Ryzen開啟桌面消費級
處理器通往多核心 6C /8C 的大門以後

下半場 Intel 陣營也搬出了還擊策略
突破了自從一代Core i長達將近七年的時間
美金定價$299.00 - $305.00 除了X平台以外
這個價位帶的處理器搭配/Z晶片的雙通道架構版本
一直是4核心8線程把持著,也被戲稱擠牙膏策略
一方面也是由於AMD長期的效能/規格落後導致

直到2017第三季Intel原本規劃好的6C提前發布
Core i7 第八代處理器終於加上核心數量 4→6
這也使得預算較充足或者是久沒換機的玩家/用戶趨之若鶩
大約預算設定在30K整機的電腦會是8700K與非K的目標

簡單來說就是換機的時候確實到了,有效能大躍進的成長

︰︰本次開箱測試︰︰︰

001.jpg

盒裝目前第一波已售罄,目前剩對岸能買簡中盒裝版或者散片

8700K.jpg

Core i7 8700K 散裝正式版
華碩ROG STRIX Z270 GAMING 
酷碼MasterLiquid ML120L RGB

順便補上同樣參數配備 8700K 對 7800X 6C對6C的測試

主板的部分礙於晶片限制目前首波都是 Z370
使得組機建構成本會拉高,如果不是很急著要裝可以戒急用忍在等

至於Z370板子各家攻勢也非常猛烈,瞄準8700K的換機潮,數量也不斷擴增

華碩方面自從整合了STRIX系列在主板以後
在各種型號都是市場的高指定率,尤其是中階偏高
市占率已高達 45% 以上,不容小覷

STRIX主機板系列從Z270以後命名也稍微改了一下
原本是Z270E 從X299開始把英文改成 -E  
象徵GAMING系列最高階 X299-E GAMING / X399-E GAMING
到了Z370就成了 Z370-E GAMING 也就是過去的 ROG Ranger 遊騎兵系列
至於 TUF 系列的定位整合PRO GAMING 以後就往下降階


Z370-E GAMING 目前華碩GAMING系列最高階 5 年保

002.jpg

附贈的配件配上滿規給好給滿

003.jpg

004.jpg

打開盒子後左邊的紅色小盒不是裝飾
裡面裝著2T2R三角的外接天線

005.jpg

006.jpg

其他的配件就是說明書跟裝飾品掛牌的貼紙等等

007.jpg

額外附贈一個VRM風扇小支架,因應超頻後
溫度會上升的狀況,讓超頻者玩家可以自己掛風扇散熱

008.jpg

009.jpg

Z370-E GAMING的外觀,顏色比Z270更搶眼發散  由暗灰色更改消光銀

010.jpg

Z370-E GAMING 的PCI-E配置數量 x16三組其他四組為x1

011.jpg

供電配置10 Phase (8+2)

012.jpg

I/O 部分加上高階才有的導光條 

013.jpg

音效搭配SupremeFX全日系電容
以及沿用瑞昱Realtek S1220A

014.jpg

USB3.1 Gen2 機殼連接器

015.jpg

擴充SATA提供6組,跟一組平行的USB3.1 Gen1機殼連接器

016.jpg

3D Mount 鎖點搭配3D印表機列印擴充個性化改裝

017.jpg

因應RGB發光風氣,除了基本的12VRGB 也加入了 5V 的針腳

018.jpg

預留兩組 USB 2.0 慢速I/O擴充針腳以及第二組USB3.1 Gen2機殼連接器

019.jpg

具有散熱功能並非純粹裝飾的刀鋒型PCH散熱片

020.jpg

021.jpg

拆掉以後底部附上一層導熱膠提供給高速NVMe M.2 SSD散熱使用

022.jpg

在CPU旁邊以及PCH晶片組上下各兩組組成
雙 M.2 支援NVMe RAID 第一組僅支援PCI-E版本M.2

023.jpg

024.jpg

用來回報系統溫度跟監控的環控晶片 NCT6793D

025.jpg

STRIX Z270 GAMING 的後I/O配置
2T2R WiFi跟I網 / USB2.0 x2 USB 3.1 Gen1/Gen2 A+C
以及顯示端子提供DVI-D跟HDMI 1.4而DP 1.2支援2160P 60Hz

026.jpg

採用1個冷排的酷碼MasterLiquid ML120L RGB
來當作搭配 8700K 的測試標的

027.jpg

028.jpg

029.jpg

如果預算2K上下,單冷排的AIO水冷算是理想的選擇
目前市面通路價格低位的RGB的AIO水冷選擇性也不多

030.jpg

測試前透過 AURA Sync調整
剛好很意外調成先很夯的業力紫發光AURA Sync同步

031.jpg

AURA Sync.jpg

───────────────────────────

測試環境參數對比

測試時脈 4.7Ghz 全核

 

Core i7 8700K vs Core i7 7800X

ROG STRIX Z370-E 
ROG STRIX X299-E 

DDR4 2666 8Gx2 雙通道
DDR4 2666 4Gx4 四通道 

WD Black M.2SSD 512GB
EVGA GTX1070 FTW

───────────────────────────
CPU 運算性能測試

CPUMark99 

Core i7 8700K︰842
Core i7 7800X︰799

CPUMark.jpg

CPU-Z 對決絕相同價位的 R7 1700X

Core i7 8700K 單線︰558
Core i7 7800X 多線︰552.1
Core i7 8700K 單線︰4256
Core i7 7800X 多線︰3947.4

CPU-Z Test.jpg

3DMark

Core i7 8700K︰8304
Core i7 7800X︰7841

3DMark.jpg

PCMark 10 綜合

Core i7 8700K︰6888
Core i7 7800X︰6682

PCMark 10.jpg

PassMark 綜合

Core i7 8700K︰6888
Core i7 7800X︰6682

PassMark.jpg

Cinebench 綜合

Core i7 8700K︰17026.7
Core i7 7800X︰17595.3

Cinebench.jpg

記憶體頻寬讀寫測試 AIDA64 Memory

8700K 雙通道 R 37867MB/s W 38536MB/s C 34554MB/s L 54.1
7800X 四通道 R 55854MB/s W 65741MB/s C 52884MB/s L 82.6

AIDA Memory.jpg

GAMING 遊戲性能測試
解析度 1920x1080 - 144Hz
顯示卡 EVGA GTX1070 FTW

Unigine Superposition 

Core i7 8700K︰13073

Core i7 7800X︰13078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jpg

火線獵殺:野境

Core i7 8700K︰52.27

8700K GRW.jpg

Core i7 7800X︰53.14

7800X GRW.jpg

GTA5 俠盜獵車手V

Core i7 8700K︰77.3

8700K GTA5.jpg

Core i7 7800X︰74.0

7800X GTA5.jpg

綜合以上測試看到 8700K 跟 7800X
7800X有X299平台四通道優勢
在需要大量記憶體處理運算的環境優勢較強

單核心運算方面以及在遊戲性方面無庸置疑8700K仍為首選
且平台建構成本下Z平台還是低於X平台

7800X搭配四通則是給需要需要6C入門+高頻率
以及大量記憶體的需求者較適合

全平台功耗比較顯卡滿載+處理器滿載

Core i7 8700K︰361W

360W (8700K).jpg

Core i7 7800X︰400W

400W (7800X).jpg

───────────────────────────

Core i7 8700K 搭配1D AIO水冷溫度測試

待機溫度

8700K Temp.jpg

待機環境下 Intel XTU 壓力測試4.7Ghz全核全頻

XTU 8700K Stress.jpg

XTU 8700K Passed.jpg

在過程中觀察並未發現Thermal-Throttling也就是沒有降頻的情形
一般來說用2K上下的重塔空冷或者AIO 1D水冷就足以應付預設
如果要往上穩定5Ghz或者更高頻率日常運行才建議2D水冷或水道水冷

Z370-E有附贈VRM PWM的風扇散熱支架如果長期超頻可以外掛小風扇

───────────────────────────

最後來一個 8700K 再往上調200Hz =4.9GHz

4.9Ghz CPUMark99

4.9Ghz CPUMark99.jpg

4.9Ghz Cinebench

4.9Ghz Cinebench.jpg

4.9Ghz 待機溫度

4.9Ghz Temp.jpg

4.9Ghz XTU Benchmark 核心溫度93

4.9Ghz XTU.jpg

因為使用的是1D入門等級銅底水冷所以4.9日常穩定差不多
5.0Ghz 就需要動用到2D 240/280或3D 360mm的散熱

───────────────────────────
STRIX Z370- E Core i7 8700K 測試心得


主板的部分看起來ASUS未來的主流Gamine走向
以-E為最高等級目前只有在Intel平台才有
適合預算在5000-7000內的遊戲玩家平台主板
不過STRIX 系列的基本發光盤提供設計有限
如果需要更多更亮的需求得外街燈條或者上ROG高階版本

至於Core i7 8700K的效能確實令人驚艷比自家HEDT互有勝負
目前遊戲支援性已經漸漸由4跳6至於8應該還沒那麼快
如無意外應該是兩年內6核心高頻率的首選非K與K

最重要的是第八代散熱K版對應的部分
目前AIO一體水冷已經成熟選足性也琳瑯滿目
如果要配K版跑預設全滿最好還是用個中塔或者一體水冷

這一回合Intel已經搶回效能領先的旗子
接下來就看AMD如何出招精進Ryzen Plus版本提升頻率
以及等Intel持續精進製成讓核心溫度下降
在解熱議題上能夠不用花費這麼多的功夫

目前第一波八代處理器市場已經搶購一空
通路實際銷售狀況仍以組新機為主,組整台的最大
純升級CPU+MB的玩家或者使用者還是得排在後面
預計第二波供應應該為10/21以後

持續等待非Z晶片主板推出以及解禁這樣裝機成本才能下降
全面帶來完整的八代換機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ostro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