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U.jpg

 

在2014第二季正式推動USB3.1後
至今已將盡快年滿兩年,在消費端方面的產品
最有感的應該就是屬 USB3.1 隨身碟陸續問世
在3.1的規範,目前 USB 3.1 Gen1(5Gbps)以及USB 3.1 Gen2(10Gbps)
不過,最終影響實際的效能傳輸表現都跟,晶片/控制器以及設備端的規格有所影響

目前市面上高速USB3.1選擇不多的現在
儲存指標大廠,金士頓近期就推出在SSD和RAM都有不錯表現的Savage 系列 
隸屬該系列的 USB 3.1 Type A 高速隨身碟 HyperX Savage USB3.1

讀寫標榜以 ■讀/寫:350MB/250MB/180MB (每秒) 
64GB 起跳/最大目前到256GB

在大檔案傳輸日益普及的日常
64GB已經算是基本,如果要稍微夠用的話 128GB 則是剛好
如果預算許可當然是衝 256GB 以上會更爽,價格 2K~5K 之間

HyperX Savage USB3.1 128GB 吊卡型
一次性破壞性包裝,裡面附贈一條吊飾

HyperX Savage USB3.1-01.JPG

外觀造型︰
HyperX Savage USB3.1 用了黑紅的色系
與現在最流行的GAMING風氣互相呼應

HyperX Savage USB3.1-02.JPG

金屬鋁殼的材質,中間的紅色X就是HyperX的縮寫

HyperX Savage USB3.1-03.JPG

採用 USB3.1 Type A 的設計,在台灣組裝生產

HyperX Savage USB3.1-04.JPG

雖然不是採用不掉蓋伸縮無蓋設計,但後方有設計溝槽
可以直接把蓋子裝上去壓緊,就不會掉了

HyperX Savage USB3.1-05.JPG

HyperX Savage USB3.1-06.JPG

最重要的就是媲美SSD效能的傳輸表現

測試平台︰

──────────────────
Core i7 6700K
SAMSUNG 840 EVO 256GB
ASUS MAXIMUS VIII FORMULA
Kingston HyperX Savage DDR4-3000
──────────────────

ChipGenius 檢測資訊結果
HyperX Savage USB3.1採用的Phison控制器
顆粒則是 TOSHIBA 的 MLC 顆粒編號 TH58NVG7DDJA00 

ChipGenius.png

以 Intel Z170 進行 USB3.1 的效能測試

格式為NTFS可用空間117GB
如果要在MAC跨平台讀寫的話,則建議使用eXFAT

NTFS 117GB.png

CrystalDiskMark 實際測試數據

讀取 342.0MB/s 寫入 230.5MB/s 
循序讀寫( Seq ) 讀取 381.7MB/s 寫入 186.0MB/s

CrystalDiskMark.png

TxBench 的測試
讀取 351MB/s 寫入 295MB/s 
和官方標示的規格接近

TxBench.png

AIDA64 Disk Benchmark

直線讀取測試,維持在380~390MB/s穩定的曲線

AIDA64 Disk Benchmark L Read.png

隨機讀取測試,也有253.6MB/s的表現

AIDA64 Disk Benchmark R Read.png

FastCopy 進行模擬日常大檔和小檔的傳輸測試

單一檔案2.5GB
讀取傳輸時間為6.5秒,速率為397MB/s
FC-Read.png
寫入傳輸時間為8.6秒,速率為300MB/s
FC-Write.png


模擬零碎小檔,數量969個
讀取傳輸時間為11.2秒,速率為229.7MB/s
FC-Read Files.png
寫入傳輸時間為30.5秒,速率為84.4MB/s 每秒傳送約31個檔案
FC-Write Files.png

零碎小檔案更趨近於日常的需要
也有80MB/s~150MB/s之間的傳輸表現,最重要的仍然是取決於檔案的結構等因素表現

最後,以日常的使用單一拖拉8GB的大檔案測試的話
在USB3.1的發揮下,讀取和標示的380MB/s沒有相差太多
寫入的話也和標示的250MB/s沒有太大的誤差
該等級的傳輸甚至比某些內接舊款的SSD還快了

Read.png

Write.png

金士頓 HyperX Savage USB3.1 128GB 高速隨身碟入手實測心得︰

──────────────────

在有限的 5 年保固中,HyperX Savage USB3.1 提供高速和穩定的解決方案 
USB3.1主機板和接口愈來愈流行甚至已經成為標配的2016之後
USB3.1的傳輸體驗在日常一定是比3.0更有感的在傳輸上節省了更多的時間
尤其隨身碟也是屬於頻繁讀寫的周邊設備,有了 MLC 的加持更為理想
不過相對的在現在的消費導向 MLC 的價格還是屬於較貴的價值帶
畢竟這就是一個用$換效能和壽命的消費時代

E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ostro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